
鉆爆在很長一段時間仍是主流。超挖是繞不過的問題?,F在也成為施工單位虧損的核心問題。那我們超耗混凝土都去哪了呢?
⑴.作業空間需要:
使用鉆臂7m多長的全液壓鑿巖臺車打眼,需要工作空間25cm,這樣打眼才能應用自如,最小不能小于15cm。即使用YT-28風鉆打眼,右側的油壺也需要占用空間,導致周邊眼外插角增大。
⑵.預留變形量控制不到位
①.斷面的測量在施工隊手中控制,為了避免立架時的施工誤差,放大預留變形量。
②.未能根據實際監測的變形量來調整拱架尺寸,往往是按一個預留變形量施工到底。
③.現在欠厚處理很麻煩,導致大家管理心態發生變化,與其拆換,還不如超挖?!绢A留變形量】沒有科學的管理辦法。
④.預留沉降量不沉降,設計確定的預留沉降量是憑感覺及工程類比確定的,經常不會發生,但現場不敢隨便動數據
⑤. 大變形圍巖因為反復拆換導致現場亂了陣腳,一味放大預留變形量,比如在千枚巖、碳質片巖、泥巖、鹽巖等區段,最小斷面放大系數都在30cm左右,這些數據變形不一定能消耗完,余下的空間只能襯砌填充。
⑶.爆破控制效果不佳
光爆效果按平均超欠挖10厘米計算,加上預留變形量、混凝土正常損耗,二襯與初支表面間隙為平均5厘米, 就單線隧道來說也是每延米達到超耗1~1.5方,一板二襯就要超耗12~18方。
⑷.III級圍巖,尤其是不III不IV的正洞區段(無鋼拱架),光面爆破較易于實施,但局部掉塊不可控,往往找頂后斷面成型很差,為便于掛設防水板降低防水板后空洞,需要大量補噴整平,混凝土消耗很大。
⑸.隧道仰拱不允許欠厚,不允許有虛碴,但隧道仰拱從理論上是無法按標準開挖的,導致超挖不可避免,且遠遠比拱墻嚴重,尤其是仰拱拱腳的超挖(單線遠遠嚴重于雙線或三車道斷面)